【人物名片】吴新涛,澳门沙金在线平台1956级化学系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结构化学和簇化学研究,在过渡金属含硫原子簇化学、稀土—氨基酸簇化学及超分子无机组装化学等前沿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在结构调控、无机组装化学方面拥有高深造诣。迄今发表SCI论文380多篇,曾连续六年入选爱思唯尔发布的化学学科中国高被引论文学者名单。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二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四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中国侨界杰出人物奖,福建省五一奖章,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等多个奖项与荣誉称号。
因“师”利导,勇探化学求知路
1939年,吴新涛出生在闽南侨乡石狮的一个归侨家庭。父亲吴慕农曾创办石狮市第一所中学——石光中学。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吴新涛从小就对科学知识抱有浓厚兴趣。他在采访中说道,自己还是十几岁的孩童时,就被化学的瓶瓶罐罐所吸引,一路走来,很幸运能坚守住最初的梦想。而谈及为什么走上化学研究这条路,他坦言和多位老师的教导与影响密不可分,而这些老师无一不贴着“厦大化学”的标签。
与化学结下不解之缘要从他在泉州一中读高中之时说起。“金珍君老师是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化学系的毕业生,化学课讲得好,我是化学课代表,上课有什么难题其他同学一时回答不了,经常让我回答,答对了就给我鼓励,所以我就更努力学习化学。”在金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下,天资聪颖、勤奋刻苦的吴新涛在1956年考入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化学系。厦大时期的吴新涛像一块海绵一样,挤出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极力吸收着知识的养分。回想起这段时光,他认为,一方面除了个人努力,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老师们“教得好”。
1956级化学系物构专业学生合影(后排左5为吴新涛)
“进入大学后第一个学期学《无机化学》,任课的是江培萱老师,江老师教得很好,我听得很认真,学好这门课也为我大学四年的学业做好了铺垫。”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热潮造就了福建省的工业基地——三明,新开垦的处女地急需各种人才。为了支援三明地区的建设,江培萱老师告别熟悉的讲台与温馨的家庭,赴任三明化工总厂总工程师,参与三化一系列重大项目的设计与建设,为三化发展成国家大型一档企业立下汗马功劳。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对青涩懵懂的吴新涛带去了不小的震撼。
吴新涛与蔡启瑞院士、张乾二院士、万惠霖院士、黄本立院士、林鹏院士合影
蔡启瑞先生与张乾二先生也给吴新涛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当年蔡先和张先坚持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并用于教学,我也跟着学英文教材。”多年坚持阅读英文教材的良好习惯与不懈积累为他后来出国学习乃至主编英文专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有一件事也对他产生了巨大的触动。1956年,蔡先生刚从美国回到厦大任教,王亚楠校长想聘任他为二级教授。照理说,在美国就已是副教授的蔡先生受之无愧,但虚怀若谷的蔡先生坚持不肯,硬要当低一级的三级教授。“几十年后回头看,这种胸怀并不是人人都有。我曾见过有人在提职称的时候把机会让给别人,但自己主动提出来降一级的例子,除了蔡先之外,我从未见过。”大学毕业后,吴新涛被分配到福州大学化学化工系任物理化学助教。在那里,他遇到了对其一生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恩师——我国结构化学奠基人、著名物理化学家卢嘉锡先生。
1999年,吴新涛与恩师卢嘉锡先生合影
1958年,福建省决定在福州筹建一所工科大学。1960年,卢嘉锡先生被省委委任为福州大学副校长。福州大学建立之初完全是白纸一张,用卢先生的话来讲,“初到福州时,住无宿舍,食无膳厅;教学上,缺师资、缺教室;科研上,缺人才、缺设备,一穷二白,一切都得从零开始,真是困难重重啊。”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为了尽快开展化学科研工作,卢先生请蔡先生与张先生推荐优秀的研究生人选。蔡先生与张先生一致推荐吴新涛。经过正规考试后他于1962年成为了卢先生的研究生,专攻物理化学领域。在卢先生的手下做研究,多年的耳濡目染与言传身教让吴新涛不断学习到宝贵知识的同时,也让他逐渐培养出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谦逊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师恩深重,心铭长存,为了缅怀与纪念卢嘉锡先生,吴新涛的办公桌上一直矗立着一尊卢先生的雕像。
吴新涛办公桌上摆放的卢嘉锡先生雕像
悟韧并重,业精至通有专攻
关于如何做好科研,吴新涛认为关键在于两个字:悟和韧。吴新涛曾经给学生写过一副对联:研到独创派自立,学至乐之顿悟明。在他眼里,科学研究者首先一定要有悟性,要敢于钻研创新,敢于为天下之先。其次还要有韧性,“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科研的道路荆棘遍布,困难重重,只有不畏崎岖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吴新涛工作中(一)
勇攀科研高峰的征途上,除了知识和创新的拦路虎,有时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对于真正心志坚定的人来说,无论什么样的困难,都是“万水千山只等闲”,只会更加磨练他们的意志,促使他们厚积薄发、一飞冲天。研究生期间的时局动荡,导致吴新涛晚了两年毕业,甚至在毕业后也没有顺利开展科研工作,而是被分配到漳平铁矿从事矿工、仓库管理员、中学教师等工作,一干就是四年九个月。但吴新涛始终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科研事业虽然被迫中断,但是他却在工作中不忘积累知识,通过英文翻译和英语教师的工作,继续提升英文水平。回想起当年的那段经历,吴新涛说:“我当时年轻,体力锻炼也受得了,主要是我有一股向上的动力,我坚信我们国家要发展,就一定会发展教育和科技,所以能够经受艰难岁月的磨难。”
社会动荡并不能影响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拳拳报国之心。1973年,吴新涛在卢嘉锡先生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物构所,此时的他为了弥补失去的宝贵岁月,比往常更加努力地投入科研工作,在恩师的指导下参加了三项具有前瞻性的高水平研究任务。对一位研究人员而言,一项研究的任务量就已经非常大了,“但我不计较工作量,只要是导师让我去解决困难的课题,我就会义无反顾的参加,从未曾想过得什么奖。”功夫不负有心人,态度认真、专心研究的工作状态让他参与的项目捷报频传,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吴新涛仅用了三个月就完成了有关天花粉蛋白单晶体生长的课题,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他采用的研究方法还是最艰苦的打格子的实验方法,“为了保证实验进度和效果,我每天都要完成数十个实验,不厌其烦,逐点进行”。高强度的工作、复杂的研究实验并没有难倒他,正是因为吴新涛心里始终怀有对科研的兴趣和热爱。
在国外访学的吴新涛
1983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吴新涛凭借扎实的英语基础,以助理研究员身份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后来又得到杨振宁基金会的资助在纽约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为了给祖国的化学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使之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吴新涛不懈努力,竭尽所能地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理论和方法。
学术交流的层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吴新涛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学术研究大多遵循所谓的‘直流’模式,就是单向的吸收国外的先进学术经验,很少能够拿出自己的成果去和国际上的专家交流。”在国家决定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之后,大量的政策和资金开始向科研倾斜,经过了一二十年的努力,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举行卢嘉锡与日方共同创建的中日原子簇双边研讨会第二次会议时,吴新涛作为代表向大会作报告,“这意味着我国的研究水平已经进入可以与国际同行平等交流的阶段”。2004年第五次原子簇会议上,日本东京大学的清野秀越博士坦言,他们的异金属含硫原子簇的研究工作就是在吴新涛课题组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更加说明了吴新涛的科研成果已经领先于国际水平,受到国际学者的认可与追随。“当年我读的书都是外国英文原著,里面的例子都是国外的。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例子,而且比之前的更新。这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
吴新涛工作中(二)
从事化学研究几十年,吴新涛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迄今为止,他共发表SCI论文380多篇,曾连续六年入选爱思唯尔发布的化学学科中国高被引论文学者名单,被学术界誉为含硫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学领域的“国际带头学者”。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二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四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福建省五一奖章,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等多个奖项与荣誉称号。他还主编了四本英文版化学专著,其中一本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三本在德国Springer出版社出版。
杏坛耕耘,立德树人青胜蓝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让吴新涛甚为挂怀,在他眼中,“好老师应该是‘业精至通有专攻,立德树人青胜蓝’。”
吴新涛认为,教师首先要做到“术业有专攻、业务精通”才能向学生传授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东西。“像卢先生讲物理化学课,考题习题都是他自己出的,很少用国外出版的考题及习题,厦大的物理化学有一套自己的系统,这是田昭武院士继承和发展卢先生打下的基础,所以厦大的物理化学得到很多赞誉。”此外,一个好老师还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勤恳耕耘,不辞辛劳。吴新涛清晰地记得,卢先生常常早上四点多就起来备课,而且连续四节课站着讲课,但从来没有喊过一声累。
吴新涛与学生在实验室(一)
“我们不是没有一流的学生,不是没有一流大师,但是数量远远不够。”受到过大师耳提面命的吴新涛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如今也成长为一代宗师,他的理想就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一流学生。回国后,他和自己带的第一位博士生黄群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应用化学》(国际版)上,并被国际著名无机化学教授科顿编入《高等无机化学教科书》作为典型案例,同时被英国《化学与工业》杂志评为1996年最杰出的无机化学论文。来自国际知名学者和期刊的赞誉让吴新涛倍感鼓舞,也是对他多年来献身教学科研育人工作的认可。而让吴新涛更为欣慰的是作为导师的知识传承,黄群的博士毕业论文在全国众多博士论文中脱颖而出,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术委员会评为首届全国优秀论文,而全国获得此项荣誉的不过百人之数,吴新涛也被授予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这是对我培养学生水平的高度评价”。在吴新涛办公室的半壁书柜中,有一排装订精致的书册,吴新涛将历届学生所写的论文一一珍藏。
“我能在这条路上走到现在,是因为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老师,卢先生对我的影响让我一生受用,所以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对他人有所帮助的老师。”吴新涛称,恩师卢嘉锡先生常说,一个老师好不好,就要看他能不能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他把恩师的这句话奉为至理。“我觉得,当老师的不能成天担心‘教会徒弟饿死老师傅’,有所保留,反而应该倾囊相授,而且还要有兼容并包的胸怀,允许甚至鼓励学生除了学习自己的东西之外,还要去学习别人的东西,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才有可能超过自己。”
吴新涛与学生在实验室(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由于吴新涛长时间看显微镜的高强度工作,他的一只眼睛视力受到影响,视力下降严重,这给他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在家人劝他休息时,他总是说:“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从百废待兴,到跟上国际水平。但这个过程不容易,光靠我们还不行,更大的发展还是需要有更多后继者。”在自己数十年的教书生涯之中,吴新涛遵从恩师的教导,努力培养优秀的科研人员,前前后后一共有50多位硕士和博士从他那里毕业,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各自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我觉得最开心的就是物构所为国家培养学生,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任务。”如今,虽然自己也步入了杖朝之年,但吴新涛仍“坚守阵地”,坚持在实验室里工作,守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目前,他还担任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带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任务,一直活跃在科研与育人的第一线。CCTV4华人世界栏目组曾经专访吴新涛,问他的中国梦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我希望我们有更多一些大学、研究所能够达到国际一流,这就是我的中国梦。为此,我就要更加努力来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吴新涛返校做客“大学新生·2017”讲坛暨凤凰花季校友讲坛
青丝白发转眼间,沧桑几许话浮沉。见证祖国化学科研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的吴新涛回首往事,不无感慨:“43岁出国做访问学者时,由于自己当时还只是助理研究员,需要请人写推荐信,我曾经找到了两位美国教授写推荐信,一位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华裔教授,另一位来自哈佛毕业的美国教授。”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国家日益强盛,国际地位逐步提升,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研究和经济实力大大提高,吸引了大批高水平学者来华工作。“没想到20多年后,他们都到中国来工作,分别请我帮他们写推荐信,一个要到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一个要到苏州大学。他们恐怕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会请当初的助理研究员写推荐信,真是风水轮流转。”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让世人侧目。“这个小故事反映了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科研水平大大提高,经济实力也大大提高,没有想到我们的国家会变化的这么快。”他乐呵呵地说,红润的脸庞笑容可掬。
原音回放:
悟与韧是做学问的两个重要品格。
(文/曹京柱 综合访谈记录整理,部分内容节选自《华侨华人与中国改革开放》一书以及中新网、搜狐网等报道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