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贞文(1891—1969)
郑贞文,字幼坡,号心南,福建省长乐县人。1891年3月2日出生于福州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2岁时考取秀才,15岁赴日本留学。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攻读理论化学,191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该校教授片山正夫称赞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日本留学期间,郑贞文与帝国大学的同学周昌寿、罗鼎等人一起,参考了多部英文、日文辞典,编成一部《综合英汉大辞典》,后经黄士复、江铁等人修订,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共收入单词、复合词、外来语13万条、成语7万多条,内容丰富,编排得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18年秋,郑贞文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毕业后,应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张元济之聘,到该所任编辑,1919年任编译所理化部主任,负责主持化学及其它自然科学图书的编审工作。
1920年10月,爱国华侨陈嘉庚到上海召开澳门沙金在线平台第一届董事会,选出邓萃英为校长,并邀请郑贞文任教务长,负责澳门沙金在线平台的筹备工作。郑贞文在集美与陈嘉庚先生毗邻而居,曾共同对校舍建造及部、科设置等悉心筹划。1921年4月,澳门沙金在线平台成立,分师范部和商学部,师范部又分文、理科。5月初,邓萃英校长辞职,陈嘉庚聘郑贞文为代理校长。不久林文庆任校长,郑贞文任教务主任兼秘书长,负责处理日常事务。1921年8月,郑贞文离开厦大,仍回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32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编译馆,辛树帜任馆长,郑贞文被聘为专任编审兼自然科学部主任和译名审查委员会主任。1932年底,郑贞文回乡任福建省教育厅长,前后10年多,致力于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使当时福建省教育落后的面貌有所改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郑贞文任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和对台广播组编审。他虽年老多病,仍尽心致力于文史资料研究和对台宣传工作。
郑贞文除了从事地方文史资料搜集和整理外,还关心全国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1963年,当他看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征集文教稿件时,便选择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和“王云五”两个题目,经过多方收集资料和回忆,撰写了当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以及有关王云五、张元济、高梦旦等人情况的珍贵史料。他先后在《光明日报》、《文汇报》和《文史资料选辑》等报刊上发表过《郑成功收复台湾》、《榴花梦与镜中梦》和《国民党的反共特种教育》等文章,他还撰写和编审了不少对台宣传的广播文稿,热情宣传祖国建设大好形势,努力争取台湾早日回归大陆,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力量。
“文化大革命”中,郑贞文几经折磨,因患肾脏病于1969年11月24日在福州逝世,享年78岁。
传播近代科学知识
商务印书馆是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由夏瑞芳、鲍成思等人在上海集资创办的我国当时最大的出版印刷公司,以出版各类教科书、科学丛书和《东方杂志》、《教育杂志》等书刊著名,对推进我国近代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较大。其间,大量书刊的编译、审阅工作,是由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来完成的。
郑贞文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期间,勤奋治学,广为涉猎,翻译和编著了多种自然科学著作,积极将近代科学知识向国内广为传播,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气象学等多种学科。这些书籍,对二三十年代我国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起了较大作用。特别是郑贞文写过一篇名为《爱之光》的科学戏剧作品,用通俗有趣的形式,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剧中有4个人物:一个是“理学博士”,另一个是“泰漠”,即英文time的译音,还有一个叫“石佩茹”(女),即Space的译音,最后一个是光神。描写从前把时、空理解为绝对无关的理学博士,在光神揭开了泰谟和石佩茹的衣纱后,使观众对时间、空间的相对关系恍然大悟,这种用戏剧的形式宣传科学、普及科学的尝试,颇具匠心。
商务编译所成立初期,以编辑小学教科书为主。郑贞文任职后,转为侧重中学教科书的编辑。为了适应当时各中等学校教学需要,他除组织理化教科书的选编外,还亲自编写一系列中学化学教科书,特别是1929年出版的新时代高中教科书《化学》是我国化学家自编的第一本高中化学教科书。该书提纲挈领,深浅适度,循序渐进,深受中学师生欢迎。该书出版后,风行全国,连续再版多次,成为三四十年代我国广泛使用的高中化学教材之一。
郑贞文还主编了《学艺》、《百科》、《少年自然科学》等丛书。这些丛书,内容丰富、深浅依读者层次而定,很受欢迎。他编著的《人》、《自然界和生物》、《火和爆发》、《化学与我们》等书,深入浅出,趣味盎然,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便于读者理解和体会。郑贞文主编的《少年自然科学丛书》,全书共12编,几乎包括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不仅内容丰富、体裁新颖,而且文笔流畅、叙述生动,是当时流行颇广的一套青少年科技读物。
为统一化学名词做出贡献
自19世纪近代化学传入中国以来,化学各词的中文译名,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我国近代化学先驱徐寿及化学界前辈俞同奎、虞和钦、杜亚泉等曾对化学名词的译音做过一些工作,并提出过有关命名草案,但尚不够系统,有些译法尚不成熟,未能广泛推行。
郑贞文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开始注意化学名词的命名问题,回国后更对此做了较系统的研究。他搜集了许多结构已定、且有代表性的化合物,拟定了百余条规则,以中国原有文字为主,或采用中国文字的特点,另创新字。在他的专著《无机化学命名草案》中,除继承徐寿所定的部分命名外,还有所发展。他按照元素的物理状态,将气态元素加“气”字头,液态加“氵”的部首,非金属元素加“石”字旁,金属元素加“钅”字旁以示区别。在他所著的《有机化学命名草案》中,针对有机化学中名词复杂、译音冗长的特点,摒弃了单纯译音方式,以自创新字为原则。选用新字的部首,如“艹”、“火”、“酉”、“月”等,这种方法可以拼成成千上万种有机化合物所用的化学名词,将错综复杂的外国有机化学名词,译成统一的中文用语。这是郑贞文的一大创造。李乔苹1926年所撰的《有机化学工业》一书,是我国采用这种新法译名后的第一部著作。
1932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编译馆,该馆成立了化学译名审查委员会,由教育部聘郑贞文任主任委员,负责起草化学译名草案。
郑贞文根据他多年对化学译名研究的成果,写成了《化学命名原则》(草案)。1932年8月,在南京中国化学会成立大会上,进行了讨论修订,同年11月由教育部公布实施。1937年该草案修订过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化学会化学名词审查小组对《化学命名原则》组织了修改,呈请文化教育委员会核准,改称《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于1951年公布实施。郑贞文对我国化学名词的健全和系统化,以及由此对教学与科研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
为搜集中国古籍做出贡献
精选中国古代善本的珍贵书籍影印行世,是商务印书馆的重要业务之一。有些古籍珍本,在中国久已失传,而在日本却有收藏。
1928年10月,中华学艺社第5次学术视察团前往日本,出席日本学术协会第四届大会。著名版本家、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张元济以学艺社名誉社员名义,郑贞文以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中国委员的名义,同时赴日本访求散佚其地的我国孤本、善本古书。
他们到日本东京各著名公、私立图书馆,翻阅了大量的中国古籍珍藏。当时,中国驻日本公使汪荣宝和宫内省接洽,张元济、郑贞文曾为此进入日本皇室图书馆查阅其中珍藏的汉籍。
张元济侧重经、史、子、集,郑贞文侧重古代文艺、小说方面。在日居留3个多月,精选并拍摄了中国宋、元、明等时代的珍贵古书46种,如《宋刊论语注疏》、《宋刊平斋文集》、《元刊全相平话》、《明刊醒世恒言》、《明刊古今小说》、《影本钞本群经音辨》等。他们将所拍各书的底片带回上海,由商务印书馆照相部修整扩大后,作为中华学艺社《辑印古书》陆续出版。该馆又从中选采影印,与我国原有残缺不全的一些古籍分别配成全套印行,对保存和留传中国古籍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贞文与张元济这次赴日本,不仅影印了我国已经佚失的古籍数千册,同时还获得了中国科技史上最有价值的《周易参同契》和《天工开物》两书,这使郑贞文喜出望外,视若珍宝,由此引起了他研究中国化学史的兴趣。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籍,搜集了《周易参同契》的各种不同版本达17种之多,并以现代化学的观点解释和阐明魏伯阳、葛洪等中国古代炼丹家及炼丹术与化学的关系。他用了3年多的时间,写出了一部《中国化学史》专著。遗憾的是,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印刷厂及郑贞文住处的书稿、校样和副本全被日军炮火焚毁,化为灰烬。这是郑贞文一生中的一大憾事,也是我国化学史界的一大损失。
热心学术团体工作
郑贞文一生参加过不少学术团体,与他关系最密切并作出较大贡献的是中华学艺社和中国化学会。
中华学艺社是1916年我国留日学生在东京创立的学术团体,其宗旨是:“研究真理,昌明艺术,交换知识,促进文化”。中华学艺社原名“丙辰学社”,郑贞文是该社发起人之一,郭沫若是该社社员,蔡元培、范源濂、梁启超等为该社名誉社员。该社1917年创刊《学艺杂志》,发表研究成果及介绍东西方科学文化。
郑贞文在中华学艺社,担任总干事和编辑主任多年,对社务和刊物出版工作颇多贡献。1918年,因绝大多数社员反对北洋军阀段棋瑞与日本军阀缔结中日军事协定,辍学回国,社务停顿。1920年,在北京和上海的社友推举郑贞文为临时总干事,组织恢复社务。他当即与商务印书馆协商,将《学艺杂志》改为月刊,由学艺社负责编辑供稿,归商务印书馆排印发行。学艺社同仁公推陈承泽和郑贞文为编辑主任(陈负责社会科学,郑负责自然科学),于是《学艺杂志》第2卷第1期于1920年4月继续出版。
《学艺杂志》内容丰富,版面活跃,包括文科、理科、哲学、政治等,既有科学、艺术方面的论文,又有诗歌、小说、绘画、杂谈等,流传颇广。郑贞文还亲自为刊物撰写了许多不同学科、多种类型的文章,如《科学之体系》、《最近自然观之批判》、《学术界的新要求》、《原物》、《电学》、《周期律说》、《康德之天体论》等。由此可见郑贞文工作之勤奋和学问之渊博。
学艺社除编辑刊物外,还出有《学艺论文集》、《学艺丛书》、《学艺汇刊》、《文艺丛书》和《辑印古书》等,这些均有赖于郑贞文得力的组织领导。由于他在推进会务中成绩显著,1923年丙辰社改名中华学艺社,重新改选时,郑贞文以最多的票数连任总干事。
1932年成立的中国化学会,是我国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之一。郑贞文是该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任该会第一至五届(1932—1937年)理事和《中国化学会志》创刊时的总经理及名词委员会委员。他还创建了中国化学会福州分会,并任该会会长多年。
郑贞文早在上海工作期间,就是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的筹办人和大学丛书委员会委员,在支持科学研究和促进高等院校教学等方面起过不少作用,例如丁绪贤的《化学史通考》等大学丛书,就是在郑贞文的支持和促进下,在商务印书馆得到出版和再版的。
为发展福建教育事业做过奠基性工作
郑贞文抱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愿望,始终热爱科学、热爱教育事业。20年代,郑贞文为创建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做了许多工作。他曾4次出席在上海、太原、南京、广州召开的全国各省教育联合会。1928年,郑贞文、竺可祯、秉志等3人以自然科学专家委员会资格出席了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
1932年底,郑贞文回到家乡担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历时11年。
在郑贞文任职之前,福建教职员中常有欠薪现象,各学校多有门户之见,教学水平不高。他任职后,对学校进行了整顿,并拟定了发展福建教育事业的计划,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尽量设法筹还欠薪,规定每月按时发薪,使学校教职员工安心工作。
提倡国语,规定教师不得用本地方言向学生授课。
对教师实行聘任制,规定各类学校教师任职资格和条件,由各地选聘,报教育厅核准后,发送聘书。
开办教师补习班和培训班,以提高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聘请外地专家、学者到闽讲学,以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本地教学水平。
举办高中会考,提高高中学生水平,以增加高中毕业生考入全国第一流大专院校的比例。
创办福建科学馆(1933年),馆内备有仪器、设备,派专人进行指导。一方面供中学生做科学实验;另一方面供部分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这在促进教学、科研工作和培养人才方面,起了良好的作用。
设置清寒学生奖学金,使家境贫困的优秀学生能得到深造的机会。
在抗战期间,组织一些沿海学校迁往山区,坚持上课。同时设立民众教育班,以期在群众中消灭文盲。
加强体育、音乐、护士等专科学校和农学、医学等院校的师资力量,以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
通过以上措施,福建省教育面貌大有改观,教学质量日益提高,渐与京、津、沪等地区同跻身于全国先进行列,迄今不衰,这和郑贞文当年做的基础工作是分不开的。
摘自:http://www.jsccn.com/huaxuejia/showarticle.asp?articleid=411
其他链接:
郑善.追念父亲郑贞文.福建文史资料(第十二辑),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86:43—49.
王治浩,刘云娜,甘景镐.一代学人郑贞文.中国科技史料,1991,12(3):17.